“我们从这音乐里,
还可以习得独到的简洁表达,
决然舍弃不必要的旁支芜节。
这正是在浪漫主义冗赘之后,
我们所引颈企盼的。”
——巴托克
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No.1 SZ.83)
“巴托克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对我很重要,”丹尼尔·巴伦伯依姆说。“这是我和布莱兹、也是和柏林爱乐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在那前一年,我和柏林的另一个乐团演奏一首协奏曲,柏林爱乐的经理邀请我和布莱兹合作,并说一定要弹巴托克的第一协奏曲,我试图说服他让我弹一首我已经很熟悉的曲子,但曲目早已定好了,所以要么就弹这首曲子,要么就什么都不弹。我当然是弹了,而且很高兴我弹的是这首曲子,因为自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它,和布莱兹多次合作演奏这部作品,它成了我们的聚会曲目。——年龄越大,你越会喜欢这首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丨协奏曲赏析系列(33)
作为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巴托克在音乐创作、民歌研究和演奏三个领域内,都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以高超的技巧将民音音乐和西方作曲手法融为一体,并辅以别具一格的和声、对位、配器、主题发展和变奏方法,推进了20世纪的音乐实践,使这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繁荣境界,并为东欧音乐在20世纪争得一席之地,发扬光大了东欧19世纪音乐传统。
作为音乐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托克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他一生收集、整理了上万首东欧民歌和器乐作品;所撰著作和精辟的见解对后世该学科的研究影响颇巨。对20世纪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要省略巴托克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20世纪来说,他像德沃夏克对于19世纪一样重要。
巴尔托克共创作了3首钢琴协奏曲。《第1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26年,1927年7月1日在法兰克福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的音乐节上,由富特文格勒指挥首演,巴尔托克本人钢琴独奏。共三个乐章。在这部作品里,钢琴完全成了打击乐器。
第1乐章:中庸的快板,引子是深沉的定音鼓声,最低音区的铜管声,让人预感到主题强烈的同音锤击即将到来.强烈的切分节奏,重叠八度的钢琴威力;02-第2乐章:行板,在鼓和钹安静而富节奏性的持续低音上,钢琴奏出正主题。在钢琴独奏的一个非常不协和的持续低音音型的上方,乐章达到深刻感人的高潮;03-第3乐章:极快板,另一个更动人的持续低音,钢琴上沉重的重复八度构成正主题。这部作品里钢琴完全成了打击乐器。
(小白的文字很有意思转过来了,他描述的是波里同阿巴多版的一协):什么是原始?原始时代的音乐重节奏胜过旋律、只有打击乐器而无弦乐器。而这正是此曲的大致特点。
从一开始钢琴就以打击乐器的身份登场,在定音鼓和铜管阴森森的陪衬下,音乐透出一股奇特的蛮荒气息。听惯、听腻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浪漫主义作品的耳朵足以为之一振!第一主题节奏动力十足,而旋律单纯得近乎原始。在这个主题中,节奏因素竟要超过旋律因素。如果这已使你感到惊奇的话,那接下来的音乐发展就更出乎意料了。因为除了刚才的第一主题还清晰可辨外,其余的主题更加零碎,有的恐怕只能称之为动机。这些短小而极富特点的动机既象一些书上说的那样有“巴赫味道”,又有些匈牙利民歌的节奏特色。只起和声烘托作用的弦乐在铜管、打击的掩盖下成了不为人注意的背景,几乎没有机台演奏完整的旋律,甚至完全去掉关系不大。正是由于弦乐器这一人情味最足、音色最温暖的乐器的缺乏和铜管、木管的喧嚣、打击乐器的刺激音响,咄咄逼人的节奏推动力和大型乐队的威势更彻底地展示了出来。
在这儿,钢琴的音色不需要象在莫扎特、舒伯特、萧邦、德彪西的作品中那样美,而要有些粗野尖刺。要指出的是青年时代的巴托克本人的演奏风格正是“野、粗、硬”。虽然随着艺术风格的不断深化,他的演奏后来变得雅致精细了些,但可以想见,巴托克在弹奏自己的第一钢协时肯定象他所说的那样“象个地道的蛮子”。同大部分现代作曲家一样,他们关心的不再是发出悦耳舒适的声音或者以真情打动人心,而是超越了前人制定并已实践了数百年的条框规矩(包括和声学、曲式、调性体系)把触角伸向了音乐表达能力的极限。
不过在打破传统这方面,可别把巴托克和后来的勋伯格、贝尔格、凯奇、利盖蒂等现代音乐大师相比。巴托克虽个性独创极强,但时刻不忘传统。他的理想不是自由无调性、十二音,也不是真正地回到巴洛克时代或照搬匈牙利民间音乐索材,而是各种不同因素的最均衡的、最富有个性的融合。在第一钢协里,奏鸣曲式仍清晰可见,调性也非常明显(三个乐章分别为E、G、E),巴赫式的对位写法更随处可见。然而和莫扎特、贝多芬等巨匠一样,前人用过无数次的平凡手法一到他笔下便那么独特新颖、不落俗套。点石成金,非得大手笔才行!
第二乐章堪称巴托克最富有灵感的制创作之一。有人说现代音乐的致命伤是写不出好的慢板,这乐章给这种论点最有力的回击。在整个乐队的沉默中,打击乐器和钢琴开始了长长的对话,真是前无古人的写法! 那风格依稀有点象德彪酉,却绝无其精致雕琢。说是对话,细听却又极似钢琴的独白,打击乐器提供了一个神秘幽深的背景,又仿佛心中郁郁的主人公独步幽林发出的脚步声。乐章中段,钢琴成了百分之百的打击乐器,以固定不变的持续低音为木管上逐渐升起的一支曲调作伴奏。我最为之倾倒的地方在五分零五秒前后。在这儿钢琴一声叹息,木管上升起一支优美而忧伤的曲调,钢琴在极高频以晶莹的音色相衬,那情景,令人沉迷。
正当音乐使人欲眠时,打击乐器突然敲出一个冲力极强的节奏,古怪的长号滑奏与之呼应。比第一乐章还要热闹过瘾的第三乐章开始。钢琴独奏以一个简直不成旋律的旋律进入,如马达奔驰,刺激性竟不下于重金属摇滚乐!和第一乐章相似,在这儿听不出任何长线条的旋律主题,有的仅仅是稍纵即逝、穿插交错的动机。第一乐章的几个主题的变形在这儿依稀可辨。(记住,这种独特的手法是巴托克的个人特色之一。) 短小的动机构筑起一个宏伟的乐章,真是天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