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王羽佳/萨洛宁)
“我们从这音乐里,
还可以习得独到的简洁表达,
决然舍弃不必要的旁支芜节。
这正是在浪漫主义冗赘之后,
我们所引颈企盼的。”
——巴托克
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No.1 SZ.83)
“巴托克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对我很重要,”丹尼尔·巴伦伯依姆说。“这是我和布莱兹、也是和柏林爱乐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在那前一年,我和柏林的另一个乐团演奏一首协奏曲,柏林爱乐的经理邀请我和布莱兹合作,并说一定要弹巴托克的第一协奏曲,我试图说服他让我弹一首我已经很熟悉的曲子,但曲目早已定好了,所以要么就弹这首曲子,要么就什么都不弹。我当然是弹了,而且很高兴我弹的是这首曲子,因为自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它,和布莱兹多次合作演奏这部作品,它成了我们的聚会曲目。——年龄越大,你越会喜欢这首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丨协奏曲赏析系列(33)
作为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巴托克在音乐创作、民歌研究和演奏三个领域内,都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以高超的技巧将民音音乐和西方作曲手法融为一体,并辅以别具一格的和声、对位、配器、主题发展和变奏方法,推进了20世纪的音乐实践,使这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繁荣境界,并为东欧音乐在20世纪争得一席之地,发扬光大了东欧19世纪音乐传统。
作为音乐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托克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他一生收集、整理了上万首东欧民歌和器乐作品;所撰著作和精辟的见解对后世该学科的研究影响颇巨。对20世纪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要省略巴托克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20世纪来说,他像德沃夏克对于19世纪一样重要。
巴尔托克共创作了3首钢琴协奏曲。《第1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26年,1927年7月1日在法兰克福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的音乐节上,由富特文格勒指挥首演,巴尔托克本人钢琴独奏。共三个乐章。在这部作品里,钢琴完全成了打击乐器。
第1乐章:中庸的快板,引子是深沉的定音鼓声,最低音区的铜管声,让人预感到主题强烈的同音锤击即将到来.强烈的切分节奏,重叠八度的钢琴威力;02-第2乐章:行板,在鼓和钹安静而富节奏性的持续低音上,钢琴奏出正主题。在钢琴独奏的一个非常不协和的持续低音音型的上方,乐章达到深刻感人的高潮;03-第3乐章:极快板,另一个更动人的持续低音,钢琴上沉重的重复八度构成正主题。这部作品里钢琴完全成了打击乐器。
(小白的文字很有意思转过来了,他描述的是波里同阿巴多版的一协):什么是原始?原始时代的音乐重节奏胜过旋律、只有打击乐器而无弦乐器。而这正是此曲的大致特点。
从一开始钢琴就以打击乐器的身份登场,在定音鼓和铜管阴森森的陪衬下,音乐透出一股奇特的蛮荒气息。听惯、听腻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浪漫主义作品的耳朵足以为之一振!第一主题节奏动力十足,而旋律单纯得近乎原始。在这个主题中,节奏因素竟要超过旋律因素。如果这已使你感到惊奇的话,那接下来的音乐发展就更出乎意料了。因为除了刚才的第一主题还清晰可辨外,其余的主题更加零碎,有的恐怕只能称之为动机。这些短小而极富特点的动机既象一些书上说的那样有“巴赫味道”,又有些匈牙利民歌的节奏特色。只起和声烘托作用的弦乐在铜管、打击的掩盖下成了不为人注意的背景,几乎没有机台演奏完整的旋律,甚至完全去掉关系不大。正是由于弦乐器这一人情味最足、音色最温暖的乐器的缺乏和铜管、木管的喧嚣、打击乐器的刺激音响,咄咄逼人的节奏推动力和大型乐队的威势更彻底地展示了出来。
在这儿,钢琴的音色不需要象在莫扎特、舒伯特、萧邦、德彪西的作品中那样美,而要有些粗野尖刺。要指出的是青年时代的巴托克本人的演奏风格正是“野、粗、硬”。虽然随着艺术风格的不断深化,他的演奏后来变得雅致精细了些,但可以想见,巴托克在弹奏自己的第一钢协时肯定象他所说的那样“象个地道的蛮子”。同大部分现代作曲家一样,他们关心的不再是发出悦耳舒适的声音或者以真情打动人心,而是超越了前人制定并已实践了数百年的条框规矩(包括和声学、曲式、调性体系)把触角伸向了音乐表达能力的极限。
不过在打破传统这方面,可别把巴托克和后来的勋伯格、贝尔格、凯奇、利盖蒂等现代音乐大师相比。巴托克虽个性独创极强,但时刻不忘传统。他的理想不是自由无调性、十二音,也不是真正地回到巴洛克时代或照搬匈牙利民间音乐索材,而是各种不同因素的最均衡的、最富有个性的融合。在第一钢协里,奏鸣曲式仍清晰可见,调性也非常明显(三个乐章分别为E、G、E),巴赫式的对位写法更随处可见。然而和莫扎特、贝多芬等巨匠一样,前人用过无数次的平凡手法一到他笔下便那么独特新颖、不落俗套。点石成金,非得大手笔才行!
第二乐章堪称巴托克最富有灵感的制创作之一。有人说现代音乐的致命伤是写不出好的慢板,这乐章给这种论点最有力的回击。在整个乐队的沉默中,打击乐器和钢琴开始了长长的对话,真是前无古人的写法! 那风格依稀有点象德彪酉,却绝无其精致雕琢。说是对话,细听却又极似钢琴的独白,打击乐器提供了一个神秘幽深的背景,又仿佛心中郁郁的主人公独步幽林发出的脚步声。乐章中段,钢琴成了百分之百的打击乐器,以固定不变的持续低音为木管上逐渐升起的一支曲调作伴奏。我最为之倾倒的地方在五分零五秒前后。在这儿钢琴一声叹息,木管上升起一支优美而忧伤的曲调,钢琴在极高频以晶莹的音色相衬,那情景,令人沉迷。
正当音乐使人欲眠时,打击乐器突然敲出一个冲力极强的节奏,古怪的长号滑奏与之呼应。比第一乐章还要热闹过瘾的第三乐章开始。钢琴独奏以一个简直不成旋律的旋律进入,如马达奔驰,刺激性竟不下于重金属摇滚乐!和第一乐章相似,在这儿听不出任何长线条的旋律主题,有的仅仅是稍纵即逝、穿插交错的动机。第一乐章的几个主题的变形在这儿依稀可辨。(记住,这种独特的手法是巴托克的个人特色之一。) 短小的动机构筑起一个宏伟的乐章,真是天才之作!
【音乐编译小组公众号】:1、八十岁时论阿劳丨论阿劳的演奏艺术;2、八十五岁论阿劳丨他的演奏何以伟大?3、钢琴家特里福诺夫专访丨“我在游泳池里练琴”;4、十五问王羽佳丨“演出”对你意味着什么?5、王羽佳访谈丨“穿长裙?待我四十岁!”6、王羽佳专访丨她赢得了没有参加的“比赛”!7、采访阿格里奇丨“音乐必须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尔曼追忆海菲兹丨“这么多小提琴家都试图模仿他,但他们的演奏却成了活生生的讽刺。”;9、肖邦大赛访傅聪丨“这个比赛没有完美的玛祖卡。” 10、韩国钢琴家赵成珍访谈丨“如果我遇见肖邦……”;11、憨豆先生采访郎朗丨谈肖邦以及古典音乐普及;12、古稀之年克莱默访谈丨谈《克莱默版贝多芬协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奥伊斯特拉赫经常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丨“当代怪杰”吉顿·克莱默访谈;14、“指挥家”李云迪访谈丨“音乐源自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我们一遍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机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马克西姆·朗多访谈丨“郎朗对所有事物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我,当我们在一起演奏时,可以感受到创造出的音乐竟然如此欢乐!” 16、肖邦“迷妹”阿格里奇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丨“我多么渴望去亲眼看到肖邦怎样弹琴!”;17、纽爱新总监梵志登访谈丨“我并不想被公众看作对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为喜欢。” 18、埃格纳钢琴三重奏访谈丨你有父亲、母亲和孩子,等我们长大了,孩子就会成为父亲和母亲,这就是室内乐想要阐明的观点!19、华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访谈丨“没有技巧就没有表达的自由;但只关注技术,很快会变得无聊或疲劳,并失去练习专注度。” 20、郎朗访谈丨“有时候父亲把我逼得太紧了,可他是爱我的!” 21、哈农库特访谈丨“我所探寻的始终是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22、面对批评,郎朗很委屈丨“我想让古典音乐表现得酷炫一点,这有什么不好么?”;23、“准备好了”丨回忆海菲兹小提琴大师班;24、美酒,女人和钢琴丨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三原色;25、纪念李帕蒂丨他坚称乐谱是“我们的”,但对作品内在精神的解读更重要!26、周善祥访谈丨不想当钢琴家的作曲家不是好数学家;27、席夫丨为何我的《哥德堡变奏曲》宛如与魔鬼跳舞?28、卡萨尔斯论演奏丨“我们必须学会不要每个音符都完全照搬谱子上写的拉。” 29、钢琴家李斯蒂莎访谈丨我为何“在YouTube创建自己的频道”?【古典音乐译文公众号】1、作曲家拉威尔1928年演讲丨“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鉴定的”;2、你怎么看音乐家找工作越来越难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上篇);3、他曾声明永远不在器乐演奏比赛中担任评委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访谈(下篇);4、布伦德尔谈莫扎特丨到底什么让他的音乐如此奇妙? 5、被遗忘的克莱门第丨他的键盘音乐文献如何影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时期?6、弓在弦上,揉转成美丨与梅纽因对谈小提琴艺术;7、MTT谈马勒丨“他的音乐已经进入了我的心灵,永不磨灭。” 8、盛原采访米科夫斯基丨“我对钢琴大师班没有太大的信任”;9、富特文格勒丨如何理解贝多芬交响曲;10、从钢琴生产数量看,中国有多少万琴童?11、肖邦大赛后的齐默尔曼丨他不想只做肖邦专家;11、科尔曼丨面对贝多芬,便好似在和我们的灵魂对话;贝多芬的伟大,就在于他的平凡;12、富特文格勒丨巴赫为何重要?13、阿巴多丨音乐没有妥协可言;14、德彪西丨“古典诗歌有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