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

一张图带你认识不同音乐家们的钢琴弹法!

2023-05-10 14:56:27


每位钢琴家的手都各有特色,这张图极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钢琴家们各具特色的“手”,把他们描绘得如此贴切传神。



那么你有没有真正了解这八位大神呢?

让我们跟着这张图

一起认识一下钢琴家们珍贵的手

以及他们的特点吧!

 


肖邦

Chopin



搅拌器刮到你停不下来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几乎一生都在创作钢琴曲,他认为要展现柔和的主旋律,伴奏的部分必须尽可能的简洁而单纯。同时,他还突破性地大量运用和弦,使自己的钢琴曲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这种细腻敏感的曲风,带有淡淡忧伤的乐曲,就有如诗歌所抒发的感情一般;而乐句中丰富的音色,又好像诗的韵律。也许,这就是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原因吧。他的手被公认是“最优美的手”他的演奏平稳有力,触键匀称,同时融合了各种情结:单纯质朴的爱国情怀、伤感浪漫主义情怀,和声和旋律处理都非常精致。 


贝多芬

Beethoven 



用锤子敲击!注意力度!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我们先来看看贝多芬的头像吧!那凌乱的卷发,脸部的线条僵直刚硬,眉宇间写着坚毅不屈,加上那紧闭的双唇,似乎正准备用全身力气来敲击反抗命运。然后再想想他那《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敲击,多像锤子敲击的声音。用大锤敲击形容贝多芬的音乐也算是有理可循。


拉赫玛尼诺夫

Rachmaninoff



章鱼须般的大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赫玛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但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马凡氏综合症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征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就是这得天独厚的大手,使他的左手能很轻易地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章鱼须般覆盖着钢琴键盘。


李斯特

Liszt



这个跨度,你的虎口够吗?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技巧一向为世人传颂,他弹奏时犹如神魔附体,敲击琴键时的样子甚至显得歇斯底里,还有人曾说他的音乐是“引发歇斯底里症的“。他的手被公认是“又宽又大”。他的手指长而平均,自然伸张可达“十度”,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许多的连续十度进行,这个跨度,你的虎口够吗?


布列兹

Boulez



木铲般的音块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Boulez,1925—2016),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首先是优秀的现代作曲家,其次才是指挥家。布列兹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拜梅西安为师,随他学和声,随莱博维茨学十二音技法,随奥涅格的妻子沃拉布尔学对位。布列兹在指挥中强调节奏的魅力,强调现代作品在节奏中呈现的色彩感,也强调音响效果。他演绎的他自己的作品、梅西安、巴托克、贝尔格的作品,都堪称为权威。而他最辉煌的成就,应该说是197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百年纪念演出,对这部宏大史诗给予了全新的现代性解释。


布列兹是优秀的现代作曲家,其次才是指挥家。布列兹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拜梅西安为师,随他学和声,随莱博维茨学十二音技法,随奥涅格的妻子沃拉布尔学对位。布列兹在指挥中强调节奏的魅力,强调现代作品在节奏中呈现的色彩感,也强调音响效果。


凯奇

Cage



玩的就是情怀


约翰·米尔顿·凯奇(英语:John Milton Cage Jr.,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勋伯格的学生,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912年9月5日出生于洛杉矶。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波及全世界。1961年,他的演讲、论文集以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无言》出版问世;从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一位主要的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的地位。作为“机遇”(chance)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深受远东哲学、美学、尤其是佛学禅宗和中国《易经》的影响。


在他的创作中,他摒弃了传统的创作技法,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其最经典作品《4’33》能够解读图上“无手”。演奏中间只有几次开关琴盖,一直持续了4分33秒,演出结束。

 


巴赫

Bach



机械化准确得到你哭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是一位真正精通作曲技法的大师,我们可以在他的复调作品中发现大量的声部交叉和对位旋律。巴洛克时代追求空间律动带给我们了强烈效果,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有着异常缜密的逻辑,节奏、音色和音响都有非常精准的分寸把握,精密的背后却一点都不缺少趣味性。


德彪西

Debussy



要多软有多软,轻如鸿毛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德彪西的创作进入成熟期,他创作了大量作品,涉及到各种不同体裁,它们有着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织体、细腻透明的配器,具有朦胧、飘逸、幽静的气氛,这些都切合了印象主义风格的要素。

 

人们一提到德彪西总会把他与“印象主义”联系起来,不过德彪西对此特别反感。他说:“我试图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德彪西从未承认过自己创立了印象主义乐派。可是即便如此,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他还是没能彻底摆脱掉“印象主义”的标签,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将错就错”。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一首乐曲多种诠释,每一种都好美

听听海顿的小提琴《小夜曲》,心情都明朗了

郎朗演奏《你的名字》主题曲,赞!

文编 / Meaty




点击“阅读原文”,登陆好琴声网站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