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 The Baroque Music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12首室內奏鳴曲》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科雷利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器樂領域里,他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時代里聲望無人能及,音樂史上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世界第一偉大小提琴手」及「大協奏曲之父」。科雷利出生在波隆附近的小城鎮,十三歲開始學習,二十一歲時去了羅馬,很快地就成被人們視為一位具有超級技巧的小提琴家和傑出的指揮家,在當時也為一些重要的音樂贊助者演奏。他曾經受雇於兩位出身貴族家庭的樞機,並帶領一支歌劇管弦樂團,最後死在羅馬。(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儘管並不多,但科雷利確是一個重要又影響廣泛的音樂家,不但是位技藝純熟的指揮,還將小提琴與合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譬如他堅持所有的弦樂手使用方向統一的弓法,以達到音色的一致性和視覺上的效果。此外,他還是第一位器樂曲實質上享有聲譽的、第一位通過出版音樂獲得盛名的,以及第一位在逝後多年其器樂作品仍被研究、仰慕、演奏及模仿的作曲家:舉例來說,他的音樂在英格蘭直到十九世紀依然擁有作為保留曲目的地位。由於科雷利風格的純粹和形式上的平衡,長久以來被公認為風格的典範。他的作品曾多次出版,並在他逝世後一個世紀在音樂會節目中保有一席之地。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作為羅馬首屈一指的作曲家,科萊里的名氣使他充滿創新的作品在別處仍得以演奏。曾有一次他的奏鳴曲於博洛尼亞被演奏,在場的樂手對其中似乎違反規則的(包含平行五度)一段感到迷惑。一名樂手致信科萊里要求解釋,而作曲家則憤怒地回護了他自己的作品。兩個城市的音樂家之間相互指責,爭論實際上持續了數月時間。幾乎科萊里所有的作品都能被歸類到以下三種類別中:獨奏奏鳴曲,三重奏奏鳴曲,大協奏曲。大協奏曲並非他首創,這一曲式繼承自斯特拉代拉,再由他使之趨於完美。使這一結構區別於其它曲式的特點——即小組(小協奏曲)與大組(合奏部)樂器的交替演奏——源於包括斯特拉代拉在內的其他作曲家所寫歌劇中的序曲與間奏曲。科萊里將上述特點纂定成供未來作曲家參照的寫作准則,並使協奏曲不在掛鈎於戲劇。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對於今日的聽眾來講,科萊里的大協奏曲或許聽起來只是平凡無奇的巴洛克器樂曲,但造成這種索然無味效果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當時的同行以及後來的繼承者們直接對科萊里進行了跟風。在他的模仿者中,有極其出眾的三位在作品中以他為典範,並添加了個人的特點:維瓦爾第、亨德爾和巴赫。亨德爾的協奏曲作品第六號受科萊里作品第六號的啓發;在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中也找出追溯到科萊里作品的元素。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視 頻: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usic文 字:Jonathan D. Kramer 《音樂的時間》 維基百科 Wikipedia圖 片: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 作品第一號《12首室內奏鳴曲》作品第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