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

协奏曲原来也可以这么玩 | 来自小提琴家黄蒙拉的创新与探索

2023-05-10 14:56:27

来源:橄榄古典音乐




他获第49届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 金奖

同时获得“帕格尼尼随想曲演奏奖”

和“纪念马里奥罗明内里奖”

他是当代最活跃的小提琴家之一



他就是有着 东方帕格尼尼 美誉的

黄蒙拉

今晚,他将为上海观众

带来一场 前所未见 的演出!

本次音乐会的门票 已售罄





1.一次演出形式的“革命”探索

独奏+弦乐四重奏=协奏曲



近年来,黄蒙拉以“探索者”的姿态推出了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来探索小提琴艺术的更多可能。许多观众也许至今仍然记得,黄蒙拉在2017年在国内首度开创了用“弦乐四重奏”替代传统的“交响乐团”来合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全新形式,而在多个城市巡回演出的锤炼下,这种形式也充分得到了验证与认可。



黄蒙拉表示:“自己一直尝试将更加有意思的东西带给观众,希望这次通过不同的形式让观众更多的了解与喜爱古典音乐。”


他还说:“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依然有着一些不可逾越的规矩。”


▲ 黄蒙拉演绎经典名曲






2.传统音乐,不断做加法

音乐的发展趋势,不断交响化



作为小提琴音乐作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小提琴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成型,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大型管弦乐团的加入让这些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可以表达如同交响曲一般复杂的艺术思想。今天人们熟知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大多数都是浪漫主义时期诞生的。



纵观交响音乐发展的历程,“由简入繁”是一个总体上的趋势。巴洛克时期的宫廷乐团,各弦乐声部基本是由单人负责的,再加上为数稀少的管乐器与羽管键琴,总人数不过十余人左右,这已经是当时世界上编制最庞大的乐团。


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新的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不断加入乐团,这些“新乐器”表现力强,音量宏大,为了与之相称,弦乐声部的人数也不断扩大,直到进入浪漫主义晚期,交响乐团已经是百人以上的庞然大物,更大编制的乐团带来了更丰富的声音效果,为作曲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新的可能性。



▲ 黄蒙拉演绎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3.小乐团,大力量

以室内乐思维,诠释交响作品



进入20世纪末,在几个世纪的“由简入繁”之后,音乐演奏兴起了“由繁入简”的全新潮流。在习惯了现代交响乐团厚重的声音特点后,人们忽然对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小编制交响乐团重新产生了兴趣,再加上包括阿巴多、哈农库特等在内的许多指挥家的推动,用室内乐的思维方式来演奏交响音乐成为了当代音乐演出中的新趋势。



相比大型交响乐团,小型乐团有着许多优势:更清晰的声部层次,更丰富的音乐表情,以及更灵活的组织安排等。正因如此,这些小型乐团开始成为音乐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管弦乐团最极致的精简就是弦乐四重奏,由弦乐四重奏担任伴奏演奏芭蕾舞甚至歌剧,在西方的舞台上都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许多著名音乐作品也早已有了成熟的弦乐四重奏改编版。



▲ 用弦乐四重奏来“协奏”





4.一次全新的审美体验



以室内乐思维,诠释交响作品



对于广泛的音乐会听众来说,这样的一场突破了常规奏鸣曲和小品曲目范畴的“特殊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兼具了小提琴协奏曲的恢弘大气,同时也可感受到室内乐音乐会独有的静谧与亲近,以及更清晰的音乐层次和逻辑,观众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小提琴家精湛的演奏技艺,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黄蒙拉在本场音乐会上将演奏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这一体裁中难得的佳作,在早期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则是一首正宗的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需要动用包括木管、铜管、打击乐在内的大型交响乐团担任协奏,兼具“歌唱性”和“戏剧性”。    


这种全新的演奏形式为三首经典作品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小提琴不再是游离于管弦乐队之外的独奏乐器,更像是舞台上这组特殊的“弦乐五重奏”的成员之一,独奏家也不再仅仅与指挥家配合,而是要倾听其余四位音乐家中每一个人的声音,与每个声部作出呼应与对话。这种全新的形式深刻地探索了作品中隐含的室内乐因素,将在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历史中占据重要的一页。




演出阵容


上海是黄蒙拉的家乡,为了这场音乐会,黄蒙拉特别邀请了上海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张松洁,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老师孙萍,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中提琴副教授魏震,以及上海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吴敏喆四位音乐家组成了弦乐四重奏。本轮巡演将集中于11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巡演。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