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古典音乐专栏作家迈克尔·麦克马纳斯日前邀请了当今十位著名钢琴家,共同探讨了史上十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
波兰二十世纪作曲家维托尔德·罗曼·卢托斯瓦夫斯基曾经说过:“我喜欢传统乐器——尽管它们已经有点过时……卫星围绕着我们的星球运行,但我们依然在演奏低音管……这多少显得有点儿荒谬。”在他表达这一古怪的煽动性情绪时,卢托斯瓦夫斯基还创作了一部钢琴协奏曲。即使在今天,这一音乐作品体裁对作曲家而言,也是一种诱惑。调性、形式以及管弦乐配器也许有了转变——但只要音乐还被人喜爱,在诸如“独奏演员与乐队”、“作为乐曲有机组成部分的独奏”以及“作为对位的独奏” 方面无穷变化的辩论,毫无疑问将生生不息。
基本的魅力依然存在,与管弦乐队共用一个平台或录音室的大型三角钢琴,一直运作得很好。由此催发了伟大的音乐作品,且数个世纪以来皆一以贯之;也激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卓越的钢琴演奏家;当然还锁定了观众群及唱片销售业绩,这一点只需看看自己的唱片架或播放列表,答案则不言自明。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今天听到的演出和十八或十九世纪观众经历的演出已大相径庭,就连独奏乐器钢琴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不断改进完善的钢琴——演奏技巧改变了曾经的风格——已今非昔比;管弦乐队亦是如此,其精湛的技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于那些当代的“真实”演出,就促使我们祖先浸淫已久的钢琴协奏曲来说,也只能是不完美的某种接触而已。
然而,正是那些没有改变的成分,引领着钢琴协奏曲的流行趋势,不论是对于作曲家、演出者,还是对于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都莫不如此。谁不曾拥有音乐厅里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记忆、喜爱至极的CD或心驰神往的广播音乐会?仅是我们给出的这十部作品,对我来说都是浮想联翩之作。当我聆听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克劳迪奥·阿劳在音乐厅的场景,那是他和科林·戴维斯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这部作品,以庆祝自己的85周岁生日。演出并不全是完美无暇的;但是,哦,这就是艺术的特质!
十几岁的时候,我接触并发现了古典音乐这一艺术瑰宝。,那一瞬间我简直是惊呆了。我在当地一店铺里找到了一张唱片,还成功地搜寻到一盒降价的盒式录音带,由埃米尔·吉列尔斯弹奏钢琴。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留声机的一张经典唱片——一个介于作曲家、独奏演员、管弦乐团和指挥家(由欧根·约胡姆担任)之间完美合作的经典范例。而《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我是在伦纳德·伯恩斯坦那些过时唱片中发现的,由他在钢琴键盘上指挥,我也非常喜欢。至于《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有谁能超过莱昂·弗莱舍和乔治·塞尔在克利夫兰的那场著名演出?
当然,我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罢了。钢琴协奏曲是录音工作室里的主打音乐体裁,一如其在音乐厅。这样一种已被公众普遍接受的音乐表现形式,无论是在演出者还是在作曲家的心目中,都日久弥新。我希望以下十部作品,连同十位优秀钢琴家对他们各自擅长作品的简单点评,能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作品的鉴赏力(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 波里尼/阿巴多/柏林爱乐
英国钢琴家保罗·刘易斯(Paul Lewis 1972—)
解读
《皇帝协奏曲》是贝多芬那些逻辑感脱颖而出作品中的一部。其固有的逻辑之美,使得作品的结构非常令人满意。也许是在八岁或九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听了这部作品,我记得自己一直在思考:“这就是可以被称之为最适当的音乐吧!”……
▲ 阿什肯纳齐/海丁克/维也纳爱乐
美国钢琴家尼古拉斯·安杰里奇(Nicholas Angelich1970-)
解读
当我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时,就开始学习这部作品,而不是《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很多人最初都更喜欢后者,也许是因为它有一种典型的罗曼蒂克感觉、一个戏剧性的间架机构。这部作品常常吸引年轻的、或者也许并不那么年轻的演出者,可能是因为作品里有一种黑暗的浪漫气质……
▲ 莉莉娅·齐伯尔斯坦/尼姆·雅尔维/哥德堡交响乐团乐团
挪威钢琴家利夫·奥韦·安兹涅斯(Leif Ove Andsnes1970.4.7-)
解读
格里格15岁那年,听克拉拉·舒曼弹奏丈夫罗伯特·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其早期钢琴作品也深受舒曼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格里格还受到了门德尔松的影响。1868年,格里格创作了自己的钢琴协奏曲,那时候音乐对他来说已经很容易接近。那年,格里格25岁,一生中的幸福时刻:他在丹麦遇见了日后的妻子妮娜;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 内田光子/杰弗里·泰特/英国室内管弦乐队
加拿大古典钢琴家(Angela Hewitt1958.7.26-)
解读
K595协奏曲可谓独树一帜。从作品K503和K537开始,有些东西就特别讲究。这部作品也同样给人这样的感觉,而且我不认为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它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协奏曲……
▲ 基辛/阿巴多/柏林爱乐
法国古典钢琴家让-艾福兰·巴维(Jean-Efflam Bavouzet1962-)
解读
有一个合乎逻辑的事实是:在普罗科菲耶夫所有的五部钢琴协奏曲中,第三部是最为著名也是最常演奏的一部协奏曲。和其它几部协奏曲相比,第三协奏曲在作品结构上显得更为简洁和经典;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以后,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还久久徘徊于脑海之中……
▲ 郎朗/捷吉耶夫/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
出生于英国的古典钢琴家史蒂芬·贺夫(Stephen Hough1961.11.22-)
解读
这部令人惊叹的、精美绝伦的著名钢琴协奏曲,非常具有原创性。虽然你会听说它在某些文体方面借鉴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结尾部分尤其明显;柴可夫斯基发明了以美妙的主调来统领整部作品的风格……
▲ 埃莱娜·格里莫/阿巴多/卢塞恩节日乐团
▲ 阿格里奇/阿巴多/伦敦交响乐团
法国钢琴家皮埃尔-劳伦·埃马德(Pierre-Laurent Aimard1957-)
解读
对我来说,如果不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孤立之作,而是一对作品的一部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非常有趣的,这是拉威尔惯用的创作手法。拉威尔同时设想了两部钢琴协奏曲,二者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整体,只是各自成为了对方的对立面……
▲ 王羽佳/莱昂内尔·布林古伊尔/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 布伦德尔/桑德林/爱乐管弦乐团
阿根廷钢琴家英格丽德·弗里特尔(Ingrid Fliter1973-)
解读
我第一次接触舒曼的音乐时,还很年轻。我记得有过一张神奇的 Wymah Cohata 黑胶唱片。那时我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结果是一张令人难以置信的《舒曼钢琴奏鸣曲》,演奏者为俄国古典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唱片封套上是西里尔字母)。于是我开始进入舒曼的世界……
▲ 克里斯蒂娜·奥尔蒂斯/阿什肯纳齐/皇家爱乐
俄国钢琴家亚历山大·曼尼柯夫(Alexander Melnikov1973-)
解读
对我而言,两部钢琴协奏曲并不是肖斯塔科维奇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他的著名作品可能是弦乐四重奏和《第十四交响曲》,以及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从表面上看,1933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文体上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也有直接引用巴赫作品的成分在里面,但实际上第二更直接。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
▲ 里赫特/卡拉扬/维也纳交响乐团
俄国钢琴家叶夫盖尼·萨德宾(Yevgeny Sudbin1980.4.19-)
解读
当我录制《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我有点担心:这部作品已经有200多张不同的唱片可供选择,也许总共录制过400张不同的唱片。起初我想放弃,但当我弹奏这部作品时,则试图找到新的见解或者新的角度……
▲ 丹尼斯·马祖耶夫/祖宾·梅塔/以色列爱乐
没有肖邦的钢协,你一定有点失望吧
小编手贱,怕很多肖邦粉吐槽,后面加两部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朱里尼指挥洛杉矶爱乐)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吉娜·巴考尔/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估计还是会有很多人吐槽。说说你心中的十大钢协吧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微信iOS版赞赏功能关闭,如您对本文表示支持,苹果设备用户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