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

【我们的毕业作品】第86期——2018电视艺术学院毕业作品《拾旧》

2023-05-10 14:56:27


旧信箱

神秘的女孩

凭空出现的纸条

梦与现实的重叠

陌生而又熟悉的场景

层层叠加,愈演愈烈

今天簿生带你看看

旧梦重拾的故事


影片名称

《拾旧》


指导老师


总指导老师/张拓

摄影岗位指导老师/ 曹国峰



导演/肖一苇14制作1班

摄影/陈奕希14摄像2班

照明/吴一钒14摄像1班

编剧/朱信宜14制作2班

剪辑/赵鑫君14制作1班

特效合成/舒雨沁14制作1班

团队成员


主创心得





那些发生在《拾旧》里的故事


致学弟学妹们,致《拾旧》剧组,致自己



关于剧本 关于前期

01


  “我想写一个奇幻的本子,起承转合,层层嵌套,不压抑不黑暗不意识流,它得有故事性啊,很多同学都忘了电影是要好好讲个故事的了。”

在写《拾旧》之初,我这样跟阿希说道。


去年冬天,偶然间的,拿起东野圭吾的一本小说——《解忧杂货铺》。

向来,自己就偏好超现实主义方向,喜欢奇幻怪异的人物,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超脱,无拘无束,岂不快哉。

杂货铺,牛奶箱,凭空而现的信,破旧又神秘,是这本书故事的开端了。连接着现在与过去,呈现出物景与人情,就以它来进行创作吧,我这么想,信箱和信,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创作的载体。


五月末,是整个故事大概构思出来的时候,但关于最初的创作,我已经记得不是特别真切了,唯一深刻的,就是写这个故事卡壳的时候,就像墨没水了一样,灵感一断就创作不下去。《拾旧》总共有五六层梦或时空段落,相似的梦和信箱里出现不同的纸条时常会把自己绕晕,于是,一盏昏黄的灯,两把椅子,我和筱或鑫君就开始了剧本夜谈会,头脑风暴便是下笔最好的墨

有时,聊着的时候,思绪经常会飘到外太空,会有太多不可行性的不切实际想法。



“我想有那些奇异的场景,有大片盛满碎花的小山坡,怀抱着黄昏渲染的金黄,还要有《情书》里日系的院落,它们既烟火气息,又诗情画意,既真切,又虚幻,那会是多么动人啊!”我说。



结果,我在家周边踩点取景时,连个合适拍摄的长草小土坡都未找到,院落的确定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虽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拾旧》这个故事层数很多,所以看懂它还需要用点心,特别是最终的一层。我还记得写完《拾旧》后的某天,看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中某一章节,好像是讲了一个精神病人说自己正在创写一本书,书里是世界,有你有我还有他自己,他既是创作者也是主人公,顿时觉得最想说出的东西在这里被表露出来了。


      有过想放弃这个本子的想法吗?

“有”


 那时基本框架出来后,便迫不及待的给老师们看,就被提到关于有点“平”这一感觉,当然会不服气,重在内心精神世界冲突为何非要用激烈的外化表示?我陷入自己所想的世界中,固执地想坚持着原来的设定,后来伟哥看完故事构架后,隔了许久,发了一句,冲突点高潮性不够。


  是因为只有剧本大概出来的原因吗?

 “应该不是。”


一瞬间我有点慌,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来,却无从下手,看着满满当当的剧本大概,被束缚在原有的框架中,显得有些局促。渐渐地,我开始对这个本子起了质疑,甚至还重构另一个剧本框架。


“我想换个本子了”,我说。

  “我觉得这个本子太复杂,一层又一层,感觉自己掌控不来,”我继续说。


真正接触到整个剧本构想的是筱和鑫君,所以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她们都有点难以置信。


“可我喜欢这个本子啊,更何况每个点你想和设计了那么长时间,都要成型了却要临时换本子了?”筱说。


 “ 我觉得换的本子没有这个那么吸引我。”鑫君说。



 很庆幸也很幸运, 这些话成功地让我动摇了,当然,也做了许多细致化的修改山一程水一程,整个60分钟的片子一路做下来再回望,自己却也不得不承认结局揭秘处“平”和对话戏过多等这些提及过的问题但有趣的是,剧本里我原本感觉自己难以掌控的复杂时空层,却成了片中我最喜欢的亮点。

  一轮答辩之前,暑期将至,这时,算上阿希和鑫君,主创已经有两人了,我找到之前就合作过的好友


  “一起拍毕设吗?”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他就答应下来,一如之前的默契,随着雨沁和信宜的加入,主创六人团才正式成立。


此时距离拍摄时间还有两个多月,找演员、组团队、确场景、定场地,磕磕绊绊,风风火火,一切都在为中期拍摄做筹备。着急呀,谁都知道暑假一来,同学陆续回家后,连和演员见个面看看感觉的机会都没有,主角都定得如此仓促敷衍,又怎么来得及做好一部作品?

  这时,阿希推了个人给我,也就是我们后面一直的制片,嘉安


      “她很靠谱。” 阿希对嘉安赞赏有嘉。


  关于制片的事,我是最做不来的,需要掌管并要处理许许多多杂七杂八的东西,那些日常琐碎都要过手,所以片场里有一个好的制片真的会轻松太多。于是,不一会的功夫,嘉安就把怡宁推荐来了,也就是我们片中的女主。同时,嘉安又带来了美术组的两个人,倩如和奕纯,这也是我前期筹备当中特别感谢的两个人,甚至是感恩。


“我想好好拍这部片子,不仅是当成毕设,还是一部作品。”我这样对她们说道。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带着很多的自信和憧憬。


 她们点点头,在这之前我们素不相识,但之后的两个月,她们几乎把全部其余的精力都用在了《拾旧》上。


关于剧本 关于前期

02


  一辩过后,是7月,真正拍片的难题也随之而来,接踵而至。



 这是一个寻找月,场地未定、设备尚缺、人手不足;这是一个沉淀月,剧本未成形、分镜没个影,更别说美术设计、道具准备这些细碎的东西了。

  阿希揽了设备和人员这两大块,《拾旧》群里的人也逐渐热闹起来,但即使这样,关于前期筹备的部分,也还是时常觉得分身乏术,未知的恐慌和焦虑充斥着整个月份。白天去跑场地写本子,深夜就躺在床上算时间算天数,从那时起那种惶惶不安的情绪就一直间断性延续着大半年,直到片子完工,展映完成。

  七月底,我才把剧本写完,点开原本静悄悄的美术群里,发送。从那时开始,美术群的讨论量与日俱增。而下一阶段,就要开始找场地和写分镜了,此时距离正式拍片正好一个月。


 大夏天,阳光毒辣,这段日子得一直往外跑,一出去就是一整天,特别是为了找那个能和废弃信箱贴切的房屋院落。

  印象深刻的那天,有发小陪着,听到一个老师的推荐,我们跑到离家一个半小时的市区,将近40°的中午,让人窒息。

  此刻一点,我看着太阳,还有望不到头的小道,停在这里马路边,一声不吭。


  “再往前走走吧,”发小看着我,停了下来。

 

一栋又一栋现代化的房屋,防盗窗和瓷砖。好不容易有还算及格的院落,也被主人摆摆手拒绝,而这种拒绝好像从七月开始至完工会成为家常便饭。

几乎,场地、人员、设备等每一个关卡都像这样如此艰难,毫不夸张。一天下来,我们什么都没有找成,那么,只能明天继续。


正式拍片还未开始,而那些原以为的自信和憧憬却被一点点所瓦解。但还好,发小一直陪着我,我们在大太阳底下到处跑,寻找一个又一个适合的景,甚至在我都觉得烦躁劳累的时候,她却毫无怨言。

有次我们在市区中学里发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坐台环绕,背部剪影,在夏天的夕阳里,显得异常好看,她和我一起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时脑海里只会蹦出两个字,“终于”。



 终于,还算满意的院落房屋是在家不远处找到的,这个时候我已经和发小、阿歪跑了很多很多地方了,从最初的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瞎转到开始有技巧性地询问打听。

  那是县里最早建房的地方,所以坐落着很多老房子,特别巧合的是,我们看中的那栋是我高中英语老师的老家。老师答应得分外爽快,但问题又来了,上天总会在给你的一扇门上,悄悄地加上一把锁。老师的房子出租给了别人,我得联系租家经过同意才能拿到开门的这把钥匙。


很多外人不明白我们的毕设拍片是做什么的,在很多的大人或者长辈眼中,学生拍个电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或者像是小孩子过家家,而不被人理解通常又会是致命一击,尤其是最为亲近的人。我是个在生人面前不擅长或者说懒得表达的人,或许是因为在价格上表达有误的原因,我们在原本首轮电话已商定的情况下,再次确定却遭到了拒绝。


“我们不租了。”

一盆冷水就直接浇了过来。


真的没有时间了。

没有商量的余地,那边就匆忙挂断了电话,一瞬间所有的委屈涌了上来,我保持举着手机的姿势,蹲坐在门口。


爸爸原本就不怎么赞成也不理解我把毕设看得那么重,或者说那么执着,但这次,他居然开始想着办法去联系租房那边,甚至让我把院落的照片发给他。早早的,他吃过晚饭,也出去一家家地跑,拍下院落的照片,然后发来给我。当然了,那些都不会是合适的场景,但我却第一次,感觉到了我爸对我态度上的转变。


  房子是租成了,在这件事上我的高中老师帮了很多忙,甚至直接说她给那边免租金让我去拍,其实整个毕设做下来越到后面越会发现亲朋好友的力量太让人感动,太多太多,无法一一诉说。


 等到全部江西的场地找完后,便开始步入白天布景晚上赶分镜的日子。

  关于写分镜这块,三万多字的剧本一个小时的片子,其实是需要很多灵感的,很庆幸的一点是我从大一开始到现在也导过一些微电影,有过些许经验的话就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整时都面对着电脑,进行无休无止地打字创作,很容易的,就会步入烦躁的瓶颈阶段,这时,就算时间再怎么不够,也不得不离开表格页面,去找一些参考影片临时借鉴了。事实上,我的阅片量真的不多,甚至是处于欠缺状态,所以在导演的道路上,我还只能算是慢慢探索的起端。

  之前,每看一部电影,自己都会进行十分苛刻的犀利评价,现在,当自己开始慢慢接触时,才会发觉电影人的不易,甚至太令人钦佩。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那些幕前的呈现,而它们,都只是冰山一角。


  做永远要比说难,难得多。




关于剧本 关于前期

03






来详细说说道具布景这块吧,之所以想重中之提,是因为这是在大学期间,我第一次有很强烈地想卸载淘宝的冲动。

美术群里每天的淘宝截图就多到爆炸,衣裤装扮、日常用品,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尽可能的,我们希望还原出虚拟世界的贴切样貌。除此之外,出于片子需要,还得要有一些设计性的logo图案。

倩如这个期间是每天都去学车的,所以很多设计也不得不熬夜完成,有时分镜写到深夜,突然想到关于一些道具的想法,微信发过去,都会出乎我的意料被秒回——她还在做logo设计,而第二天一大早,她又要跑去练车。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对于倩如确认过的事,我都会不需要怎么再去确定,她是真的特别认真负责了,即使只是前来帮忙,所以经常性地,会有很多很多的感动。


“刚在练车,现在休息,刚看到图片,我再找找…”也成为她在练车休息途中最常发群里的话。


  一直都在与时间赛跑,从始至终。

  除了淘宝上的截图占据“半壁江山”外,还有各式各样我从亲朋好友家中搜刮出的家具图。房子室内场景比较老旧,与“电影感”这个词可以说是相差甚远,第一次看到我发老师家室内图时,倩如和奕纯都觉得一言难尽,不出所料,所有的家具都得进行更换。



不止是家具。我站在院口,看着白门红窗,觉得异常突兀。假如重新刷漆,毋庸置疑,又是个大工程。就在刚刚,因尺寸原因而被门卡住的沙发,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拆卸重组。


“刷了!”

  “屋里的墙感觉也太新。也刷了!”

倩如和奕纯对美术这一块一向要求高。


 不多说,在这里,我只想特别感激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前来帮忙搬运的小刚舅舅。


关于剧本 关于前期

04


 8月18号,分镜完成,距离正式拍片还有一个礼拜。

 8月21号,倩如和奕纯一前一后赶过来,做最后的场景布置,距离正式拍片还有4天。

第二次见面,一改之前的拘谨,我们之间的氛围轻松活泼了太多,可能这就是有了所谓的“战斗情谊”吧。在团队到来前的这4天布景时间里,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两件,关于搬书关于做旧信箱




男主是个爱书之人,所以关于书这一道具是必不可少的。

       少年和中年两个时代,陈旧感和书香气两个场景,它们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拍摄场地,唯一重合的道具是书,大量大量的书。

 还好,我家的书还算多,为了把这两个场地的几个书柜、书架、书桌填满,我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书都用上了。

妈妈耐着性子,开车当起了搬运工,把书从家里分别运送往两个场地,来来回回,一直到将近午夜。

去往中年家的路途是要经过一个下陡坡石子路的,石子路的最顶端长着稀稀拉拉的杂草,车子就停在这,我们就从这里出发,下陡坡,把书搬运进屋。


为什么会单单记得这个画面,可能因为是夜晚的缘故,还可能因为是郊区的缘故。近处是杂草和蝉鸣,远处是月光和狗吠。我们三个人,都抱着一大摞多得快要遮住脸的书,手里还得十分艰难地拿着手机,开启照明模式,为前一个人脚下的石子路打亮出一片明晃晃,在那种场合下,会褪去白天滞留的疲惫,而显得莫名兴奋。

  或许多年之后想起来与《拾旧》有关的日子,也就是那些零零散散电影一般的画面,还有一些分外有趣的“画外音”。


  “每天养锈就像在养蛊”,这是美术组在给信箱做旧时说的,因为这句话我们笑了很久。


原以为,在小县城里,那些经历过一些风霜的信箱是比较好找的。但挂在门口处的信箱要不就是缺胳膊少腿,要不就是有两个可以开关的“小门”,与剧情都不符。


上网买来的信箱,闪闪发亮,崭新逼人,放在桶里泡水放了一夜,却因会浮起来的缘故也只是才褪了一点光彩,因此倩如和奕纯不得不把它带去旅馆,开始了极速的“养锈”之路——全身浸泡。又是锤头又是老虎钳又是磨砂纸。


在做旧后期,带到旅店里泡了两天的信箱,被敲打着咚咚作响,凹凸的迹象和工具做出来的擦痕,使模样有个初形。这个串联全片最为重要的道具,被我们三个围绕,用着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尤其奕纯,做得特别小心细致,生怕多擦出一道突兀的痕,原本显赫的“信箱”两个字,也变得擦拭得恰到好处的若有若无,像是真在虚拟故事中经历过日月风霜。


 每天都得好好养着锈,她们笑。


那些发生在《拾旧》里的故事,一点一滴,着实不易。

那些优秀电影荧幕后头点滴创作的故事,又是得多么的艰难

关于剧本 关于前期

05


最后的最后,特别想说的是,每一部用心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值得被尊重。

老师点评



曹国峰老师:

《拾旧》中摄影师对镜头的完美设计,流畅的把观众带入故事。摄影师对时空的转换非常娴熟,对光线塑造人物有自己的想法,团队精神充分体现。不足之处,中后段略显平淡。


张拓老师:

《拾旧》的突出之处在于对类型的驾驭和整体结构的设置,有效运用类型风格表达主题,展开情节,揭示人物;作为60分钟的长片,这对整体结构的掌控力和全面的叙事能力要求比较高。全片采用了往复交叉式的叙事结构,既强化了情节的悬疑感,避免了线性叙事的单调平直,又构成了不同叙事时空的对话关系,突显了“现实与初心”的人生况味;同时,不同时空的穿插营造了一个非现实的梦幻意境和情感空间,进一步强化了影片风格。

梦是心灵的思想

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那些不被外人理解的梦想

只要能持久

就能成为现实

梦想一旦付出行动

就会变得神圣

尽力去追梦吧!

6月23日 周六晚 

2018届电视艺术学院毕业作品《新青年态度》

簿生的Family

采集/熊斯睿

编辑/邹易轩

副主编/曹天择 曹佳琦

主编/高金琎

指导老师/任月琳

责编/濮志杰

审核/高文苗

监制/孙丽园

@ 电艺作业簿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出品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