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

与上海最好的合唱团之一——Echo合唱团指挥洪川对谈

2023-05-10 14:56:27

音频来自:Echo合唱团 - Dark Night of the Soul

最好……之一这种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毕竟这是个拿了两次上海无伴奏合唱比赛金奖的团体。

 

Echo合唱团对我而言有特殊的意义。我曾在这里唱过三年,与这个合唱团一同经历数不清的排练日夜,与他们一同在上海几个最好的音乐厅演出……在加入它之前,我不知晓任何乐理调性,可以说在与这个团体共度的三年之间,我正式完成了音乐的启蒙。

 

至今入团面试的场景都历历在目。当时的面试官是如今彩虹合唱团的指挥金承志先生,当时我唱的歌是Bohemian Rhapsody。

 

入团之后就彻底进入了音乐的汪洋大海。从巴洛克到德奥,从法国到英国,从中国民歌到黑人灵歌,Echo演唱的曲目无所不包却又不乏深入钻研,当时对音乐的世界宛如懵懂小儿的我就在一遍遍的读谱琢磨与演唱中逐渐得以一窥音乐细微的肌理,背后都是文化与人性的光芒。

 

不仅是音乐上,即便在人生轨迹上,Echo对如今的我也有着莫大的影响。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到温暖的朋友,在冲突、矛盾与化解中逐渐成长,明白最让人铭记的快乐不来自物质而来自自我表露与内心共鸣,这里让我开始学会如何侧耳倾听,也让我开始学会如何勇敢表达。

 

我也非常荣幸这次能够邀请Echo合唱团的指挥兼艺术总监洪川先生与我完成这一次专访。在Echo,,但他的悟性与积累,让他完全有资格这么做。在Echo的三年里,他教会了我最多的东西。

关于合唱音乐

木:没记错的话Echo已经快迎来八周年了。从刚成立就拿到上海无伴奏合唱比赛至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你在负责整个团的艺术方向把控。比起其他合唱团,Echo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洪:Echo最初是复旦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逐渐发展至今,依然主要由大学生、青年人构成,普遍受教育水平较高,但音乐尤其声乐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曲目选择上,一般我不会选择对声乐要求太高的作品。

 

但另一方面,因为大家反应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以及可塑性等方面,几乎都处在巅峰状态,因此这有利于我们进行完整而系统的合唱训练,并高效率的接触大量合唱作品。因此 Echo 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大约是风格上的“杂”。从巴洛克到现代作品甚至流行歌曲,无所不包,但我们都力求尽量还原作品的“原味”。

 

在音乐表达上,因我自己对声乐稍有钻研,因此我可以更多地在演唱上给团员有具体的要求,音色的运用、音乐的表达上可能更加细腻和精确。我们追求精确的表达以及对于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依所演唱的音乐风格不同,在技术上也会做相应的调整。这些技术上的精雕细琢,使得Echo的音乐,听上去可能会更“走心”,“走心”作为一个结果是感性的,但背后其实是有理性的技术的支撑。

 

比如陕北民歌,它流传于山间田野,需要明亮靠前的音色去帮助它传得更远,因此我们在音色上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反之,如果是一些比较内敛而古典的作品,我们就不会用这样的音色去演唱。因此我们对团员的音色可塑性有相当高的要求。


木:公众号和微博上有不少人问我要如何能够更好地去“听”音乐,我没什么更好的建议,倒是推荐他们去参加一个比较靠谱的合唱团,对他们的音准感知、旋律线条、和声和节奏型的感知都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可以说我在音乐方面的“启蒙”也是在Echo完成的。成立这么多年的时间里,Echo招取新人的标准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提高?我看到去年招新要求面试者要能够演唱25个音分(1/4个小二度),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你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合唱队员,必备的基础素质是什么?你觉得哪些东西是通过训练比较容易得到提升的?你一般的训练主要有哪几块组成?有什么比较特别的训练方法吗?我听说现在排练前似乎还保留着锻炼腹肌的传统(笑)。

洪: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在上次招新当中只有一个应试者真的考了微分音。微分音只是吸引大家对与音准的关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音准都只能做到“大概”,而这个“概”经常会非常的大。在合唱演唱中,如果想形成纯净的和声效果,那么必须把这个“大概”缩减到足够小,小到不足以对合唱团所演唱的和声效果构成影响,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合唱”。

 

在常用的音律体系当中,半音(小二度)是最小的音程单位。一个半音等于一百音分,如果我们把音准的误差降低到25音分,那么我们的误差率也有25%,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即使能分辨或者演唱25音分的差别,误差也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合唱训练中,有不少指挥会把“微分音”训练作为提高合唱团音准水平的手段,原理很简单:通过微分音的训练来降低合唱团的音准误差,实际操作中也的确是非常有效果,Echo 的训练当中也常常会用到。为了新招进来的团员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 Echo 的排练环境,我才在招新的时候提了这么一个考察的维度。

 

所谓合格的团员标准,其实倒不是很容易界定——这标准很大程度上是由合唱团的水平来决定的。但有些基本的标准,我想大约所有人都会同意:

 

1、对音乐本身的喜爱,要注意“本身”,而不是那些参加合唱所带来的旁的东西,比如交友,比如演出曝光,比如名声,比如金钱,不是说不能追求这些,要强调的是在这些之前首先不能丢的是对音乐本身的爱,少了这个,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2、充分的心理准备。英文讲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作为听众和作为团员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不能把加入合唱团当成获得一个在合唱席上的听众位,一个合唱团最终呈现的效果好不好,最终取决于每一个团员的贡献。

 

至于怎么听音乐,有人听故事,有人听名气,甚至有人是“看”音乐的,也有专业一点的,可能是“分析”音乐。于我而言,音乐是一种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直接表达“情绪”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传递情绪的过程应该不需要“翻译”。因此我主张,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去摒弃音乐以外的东西,纯粹的通过聆听来感受,如果感受不到,那么很可能这个音乐不适合你,或者更可能的是这个作品写得不好或者表演得不好。

木:现在也有许多团体会邀请您进行合唱指导,不少合唱团体比起Echo可能还要更加“素人”一些。你对他们采用的方法和Echo一样吗?会更侧重哪些方面?

洪:其实,因为时间实在有限,除了 Echo 以外我指导过的合唱团非常的少:上海的彩虹合唱团、春天合唱团,厦门的六中合唱团、吉岛合唱团。彩虹合唱团和春天合唱团是国内顶级的合唱团,六中合唱团和吉岛合唱团则要年轻一些。另外也辅导过一些大学里的129比赛团,这些团是临时性的。

 

不同基础的合唱团有不同的需求,我会基于合唱团的实际情况来给帮助他们。一般来说,次序是:1、音准;2、节奏;3、声乐;4、语言;5、乐句与结构;6、音乐风格;7、其他。

 

当然这些不同的维度往往又是互相牵连的,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总的来说排练有点像解连环套,或者解一个很纠结的结。如果第一个扣找得准,后面就会顺利一些,否则去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带出好多其他问题。

 

另外,训练的过程本身是迂回的。比如,声乐状态的调整和改变会影响音准的水平,节奏又会影响到声乐和音准,语言咬字也会影响声乐状态和音准水平,乐句、音乐处理又会影响到音准、音色和语言,而这前面所有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很大程度决定了“音乐风格”的走向是否正确。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缺一不可。

木:你平常会听哪些古典音乐?有喜欢的指挥家吗?他在什么方面影响了你的音乐风格?

洪:大概和很多人一样,最开始是听一些钢琴小品,然后嘛肖邦李斯特,再之后莫扎特贝多芬。初中的时候开始学古典吉他,慢慢的攒了几百个 G 的无损格式吉他唱片资源。高中开始听合唱。不过现在听音乐越来越少了,一方面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习惯了“挑刺儿”,乐趣就少了。

 

不过偶尔还是会听,最近越来越喜欢 Bach,Bach 的丰富简直好像无法穷尽。

 

指挥家,指挥法方面我比较推崇小克莱伯和 Thielemann,推崇小克莱伯的“帅”,推崇 Thielemann 的实用性和控制力。音乐上,最让我崇拜的指挥家是 Harnoncourt,他几乎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对于复调作品纵向织体表达的设计,以及作品横向结构上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把握,对细节和整体架构的平衡和取舍,是我向往的目标。

木:有喜欢的流行歌手吗?可以说一两首近期比较喜欢的流行歌吗?除了古典音乐以外,摇滚、爵士等等你是否有涉猎?

洪:流行的话我可能没有那么前沿,也不会专门去听,既不关注歌手也不关注歌手背后的故事,只是听作品本身。最近比较有印象的一个是张震岳的《抱着你》,另一首是因为前段时间做蜂巢音乐节的评委,听到的一首《凤凰花开的路口》。这两首歌都很好听,词曲结合很棒。尤其《凤凰花开的路口》这个作品,我听到的那个阿卡的版本里的主唱我非常的喜欢,很走心。

关于曲谱出版与版权保护

不可否认,版权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的痛点所在。没有版权的保护,创作者无法取得相应的激励,最终导致音乐界的人才大量流失,甚至产生断代,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但Echo却在这里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木:今年开年,我看到Echo委约作曲家潘行紫旻(编者按:长得还蛮帅的)创作的《花的诉说》组曲中的《蒲公英》发行了单行本曲谱。据我了解,此前在中国合唱界,版权意识并不强,Echo的这次发行却一开风气之先,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发行这个单行本?

洪:随着 Echo 逐渐的有了点儿小名气,也就获得了一些跟不同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指挥朋友希望购买乐谱,于是我便萌生了出版单行本的计划。事实上这在国外是很常见的乐谱出版的模式:每个作品按照作品单独出版,这样大家可以只买需要的那一个作品而非整本书,同时每个使用者都是用正版的乐谱,每销售一本乐谱作曲家就能分得相应的版税。

 

我们当前缺少合唱新作品,主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作曲家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如果公开发售,因为大家都习惯自行复印,因而此种模式下作曲家本人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上的激励;另一方面目前学术界或者创作比赛,鼓励的学术性比较强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合唱团都难以演唱。合唱单行本的模式,一方面鼓励作曲家创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作曲家创作大家喜闻乐见的、受市场欢迎的合唱作品。因此,我也非常希望消费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来投票,鼓励作曲家创作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作品。

 

《蒲公英》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当初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进行尝试的,意想不到的是收到了非常大的支持,绝大多数合唱团、指挥都对这种模式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且希望我们能够再接再厉推出更多的作品。同时我们也获得了许多作曲家的支持,他们希望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我们的这个平台上来出版,和更多的爱乐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因此,下半年我们会组建专职的团队,来快速推进这个项目。

关于Echo近期的动向

一场唱遍七国金曲的音乐会

木:据我所知,5月20日、21日,Echo合唱团也将要举行拉美合唱专场音乐会。这次音乐会的曲目看宣传号称“史上最难”,主要难在哪些方面?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你是基于什么考量挑选这次音乐会的曲目的?

洪:拉美专场的难度的确很高,尤其是语言和节奏方面:这次整场的作品都是西班牙语作品。我们的助理指挥赵轶凡先生本人(编者按:也很帅)是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的,举办一场以西班牙语为主的合唱音乐会也是他的一个愿望。另外,我们也想在一贯严肃的形象上做一个突破,在炎热的初夏,给听众们带来一场热情的南美洲合唱。这台音乐会也是 Echo 至今可听性最强的一台音乐会。

木:这次音乐会在音乐上有什么亮点?有什么你特别喜欢的曲目吗?

洪:作品上,每一首都有亮点,每一首都喜欢!甚至我们都没办法选出第二台拉美合唱专场的作品了。

木:这次音乐会的排练过程中,有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吗?现在准备的进度如何?

洪: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排练!所有人都在拼了命熬夜练习西班牙语!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我们现在还在日夜兼程地排练,访问可能也要就此告一段落了。

木:感谢!预祝音乐会圆满成功!

结尾还是拎拎重点:

 

l   音乐是个技术活,为了让聆听者能够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演绎者可能要下无数的功夫。

 

l   版权保护任重道远,但市场化是个良好的契机与正循环激励。

 

l   洪川很忙。


如果各位喜欢类似的访问形式的话,我可能还会找一些有趣的人来访问。


最后还是感谢洪川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对谈。

在哪里可以听到Echo?

 

网易云音乐搜索“上海Echo合唱团”即可听到Echo的过往录音。(五周年音乐会及之前的录音里都有我的贡献)

 

在哪里可以了解Echo?

 

微信公众号“上海Echo合唱团”。

 

现场聆听Echo的机会:


我就贴个介绍吧……

继英国、法国、德奥、美国合唱专场之后,今年 Echo 国别系列音乐会来到了热情的拉丁美洲。5月20日、5月21日, Echo 合唱团将在上海黄浦剧场举办拉美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将为您演唱十四首不同风格的南美合唱金曲。


Concert of Latin-American Choral Works

拉美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
Program
曲目

1 Chile / 智利

Te recuerdo Amanda
我记得你,阿曼达

2 Argentina / 阿根廷

Salamanqueando pa'mí
萨拉曼卡替我带走 

Duerme negrito
睡吧小宝贝

Canción deljangadero
木筏之歌

3 Colombia / 哥伦比亚

Bullerengue
布叶伦加之舞

La llorona
疯狂的哭泣女子

4 Venezuela / 委内瑞拉

Allá va unencobijado
一个令人梦寐以求的人从草原上走过

Mata del ánimasola
寂寞灵魂的树

5 Puerto Rico / 波多黎各

Cachita
小女孩

Capullito de alelí
美丽的少女阿莱丽

6 Cuba / 古巴

Juramento
誓言

Chan Chan
婵婵

7 México / 墨西哥

Bésame mucho
深深地吻我吧

La cucaracha
蟑螂


*Program is subject to change.


这十四首歌曲中,《我记得你,阿曼达》、《一个令人梦寐以求的人从草原上走过》、《美丽的少女阿莱丽》、《誓言》、《婵婵》和《深深地吻我吧》讲述的故事都与爱有关,分别讲述着“绝恋”、“苦恋”、“失恋”、“幻恋”和“热恋”;《布叶伦加之舞》和《小女孩》是两首有着浓郁风格的舞曲;《睡吧小宝贝》和《木筏之歌》则优美惬意;《萨拉曼卡替我带走 》和《疯狂的哭泣女子》讲的是鬼怪的故事……;《寂寞灵魂的树》描绘了寂寥的心境;至于《蟑螂》……就不解释了。

纵观这十四首歌曲的风格,大家也可以看到这是Echo建团以来曲风尝试最大胆的一次!

关注我们

微博:MEWsic

微信:rayofmusic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