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在上次招新当中只有一个应试者真的考了微分音。微分音只是吸引大家对与音准的关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音准都只能做到“大概”,而这个“概”经常会非常的大。在合唱演唱中,如果想形成纯净的和声效果,那么必须把这个“大概”缩减到足够小,小到不足以对合唱团所演唱的和声效果构成影响,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合唱”。
在常用的音律体系当中,半音(小二度)是最小的音程单位。一个半音等于一百音分,如果我们把音准的误差降低到25音分,那么我们的误差率也有25%,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即使能分辨或者演唱25音分的差别,误差也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合唱训练中,有不少指挥会把“微分音”训练作为提高合唱团音准水平的手段,原理很简单:通过微分音的训练来降低合唱团的音准误差,实际操作中也的确是非常有效果,Echo 的训练当中也常常会用到。为了新招进来的团员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 Echo 的排练环境,我才在招新的时候提了这么一个考察的维度。
所谓合格的团员标准,其实倒不是很容易界定——这标准很大程度上是由合唱团的水平来决定的。但有些基本的标准,我想大约所有人都会同意:
1、对音乐本身的喜爱,要注意“本身”,而不是那些参加合唱所带来的旁的东西,比如交友,比如演出曝光,比如名声,比如金钱,不是说不能追求这些,要强调的是在这些之前首先不能丢的是对音乐本身的爱,少了这个,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2、充分的心理准备。英文讲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作为听众和作为团员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不能把加入合唱团当成获得一个在合唱席上的听众位,一个合唱团最终呈现的效果好不好,最终取决于每一个团员的贡献。
至于怎么听音乐,有人听故事,有人听名气,甚至有人是“看”音乐的,也有专业一点的,可能是“分析”音乐。于我而言,音乐是一种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直接表达“情绪”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传递情绪的过程应该不需要“翻译”。因此我主张,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去摒弃音乐以外的东西,纯粹的通过聆听来感受,如果感受不到,那么很可能这个音乐不适合你,或者更可能的是这个作品写得不好或者表演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