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

跨越时空的协奏曲“对话” ——第九届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

CCOM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 2022-07-28 18:16:19


2016年11月6日晚,第九届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节在学院音乐厅举行闭幕式音乐会,历时7天的室内乐音乐节开设了丰富的讲座和大师班,举办了多场高水平的音乐会,而这场闭幕音乐会更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的收官演出。不仅邀请到由林·哈勒尔与我院多名教师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还有精心挑选的演出曲目:其中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经典之作以及现代的铜管室内乐作品,可以说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协奏曲“对话”盛典。




开场是由名家铜管乐团演奏的两部铜管室内乐作品。第一首为维瓦尔第的作品,这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堪称协奏曲体裁的奠基人,而这部《C大调双小号协奏曲》也是他所创作的唯一一首双小号协奏曲,名家铜管乐团演奏的版本为J·F泰拉尔德将其重新配器的改编曲。这部作品由两个高音小号作为主奏乐器,采用复调的创作手法,两支小号吹奏的旋律相互交错、并与乐队形成对话。中间的广板乐章更像是一个简短的间奏,之后两支小号齐奏出如金色般绚丽的音响,进入到恢弘的末乐章。乐队的段落运用了利都奈罗式的处理,在独奏段结束时进行再现,形成回旋的结构感。

第二首曲目为英国现代作曲家、唱片制作人克瑞斯·哈茨勒为菲利普•琼斯乐队创作的铜管乐组曲《三只特殊的猫》(Three more cats)。哈泽尔常以周围的人和事物为题材创作,而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作曲家收养的几只流浪猫,他用铜管乐重奏的形式分别为每只爱宠谱曲,用以纪念这些曾经陪伴左右可爱精灵。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铜管乐器极富表现力的音色,并利用不同音色展现三只猫各自的性格特征,或用小号明亮音色展现出猫的跳跃活泼,或用大号的低沉音色与悠长展现猫的憨态可掬。名家铜管乐团的演奏极富感染力,清晰地展现出不同主题之间的交融互应,以及音色、织体等多方位的对比,最后一曲中爵士鼓的加入赋予音乐更强的律动,将现场气氛向高潮推进,在一小段精彩的solo之后,演奏在轻松诙谐的爵士乐风格中结束。


音乐会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为莫扎特的《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KV365)。这是莫扎特离开萨尔茨堡之前所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在这首为两架钢琴写作的协奏曲中,“对话”既体现在两架钢琴之间,又体现在钢琴与乐队之间。第一乐章运用了双呈示部,钢琴演奏的第二呈示部与乐队演奏的第一呈示部形成力度和音色上的对比,由熹演奏的第一钢琴与陈韵劼的第二钢琴进行卡农式的交替模进,两人的演奏之间达成默契的对话,给人以连绵不断、永不停息的律动感。


慢板乐章中乐队与双簧管形成问、答式的对话,双簧管下行三度的叹息式音调给这一乐章蒙上了一层略带忧郁的纱幔。之后两架钢琴共同奏出美妙典雅的主题旋律,展开对话。第三乐章为回旋曲结构,最后的华彩乐段由两架钢琴采用卡农式模进的形式交替陈述主部主题。由熹教授和陈韵劼老师两人的配合十分默契,琶音式快速音流的灵动细腻,八度震音的恢弘有力,无论是“对比”或是“交融”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们的倾情演奏与陈琳指挥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完满诠释了莫扎特这首协奏曲丰富的内涵。

 


这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为《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由美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林·哈勒尔主奏,青年指挥家陈琳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完成。这部作品不仅是舒曼的代表作之一,更堪称浪漫主义时期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历史中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在乐队演奏简短的引子之后,大提琴奏出略带忧郁的主部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主题材料贯穿发展于三个乐章中,使得乐章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舒曼在创作中统一建构的逻辑性。慢板乐章则延续了前一乐章的抒情风格,更多了一些诗意的幻想,大提琴奏出如歌般的双音主题,与乐队中的首席大提琴形成“对话”呼应,其他弦乐保持拨奏加以衬托。哈勒尔对这一部分的演奏进行了精细的处理,细腻的颤指、充分的揉弦,与舒曼“诗化”的表达十分贴合,浑然一体。第三乐章回到了a小调,充满动感的主题形象则与前两个乐章形成鲜明对比。乐队与独奏大提琴有大量的密接合应,展开部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材料和第三乐章的材料形成交织,陈琳的指挥充满动感,细腻的处理充分展现出舒曼协奏曲创作的“交响化”特征。尾声是一段A大调的华彩,哈勒尔的演奏饱含激情,带有顿挫感的重音处理得清晰利落,其富有其戏剧性的演奏将整场音乐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一曲终了,观众们对台上的艺术家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观众的热情要求下,哈勒尔又加演了一首肖邦《夜曲》(Op.9,No.2)的大提琴改编曲,献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音乐节艺术总监由熹教授。他再次展现了他那富有表情的、内敛的演奏风格,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他精湛的演奏技巧而赞叹。至此,第九届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在潮水般的喝彩声和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肖涵)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南开区新古典音乐交流群@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