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宁 ID:pianistning
转载请注明以上出处
我还记得我从初中考完钢琴业余十级后,开始接触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大家爱称拉二)。那时候我爸给我听的是这张拉三:
我听完了以后特别想找到谱子看看,但是我找遍了整个南昌都没有拉三的谱子,因此我只能爱屋及乌的买了当时南昌唯一一本放在新华书店里都泛黄的拉二,回家开始慢慢试谱。当时我记得所有的技巧片段我都觉得太难,练不出来,只能拿着每个乐章的副主题单独练出来去找谢老师上课,那时候觉得每一个副主题都特别的好,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旋律。第一次见到我的恩师江晨老师,我就说我想学拉二,那时候我读高中。现在回想起来不禁一身冷汗,当时的我简直胆大妄为。
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后,我回老家的时候就从上海买了本拉三回去,练了一个暑假拿了第一乐章出来去见江老师,结果弹的狗屁不通,被痛批一顿。接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封闭训练,从车尔尼299和二部创意曲开始练。可能看到这里大驾会觉得考上音了还要返回去练299和二部创意曲?是的没错,只不过我被要求每一首曲子练的时候得转所有大小调。鬼知道我那两年经历了什么。
第一次入选深圳国际协奏曲比赛,我决赛选的就是拉二,几个月把4个协奏曲吃下来,比赛的时候是人生第一次合正规的大乐队,演出的时候兴奋的一直在加速。后来演出的机会就多了,这一首协奏曲慢慢变成我生命中的常客,中间曾经有段时间移情别恋到老柴和肖一,但是这两年又开始把拉二找回来重新读谱。
在逛知乎的时候看到这样的说法:
钢琴作为整个协奏曲(拉二)的中心属性,从感情表达以及构思,从乐曲旋律到乐曲结构,钢琴都完全带动了整个拉二,或者说,拉二的庄严肃穆,唯美动人,激情澎拜,都由钢琴完美的表现出来,而在完整体现钢琴主题的同时,交响在钢琴的主音骨中显得增光添彩,没有任何抢戏的成分,就这一点,拉氏对于乐曲本身的驾驭能力,都让人叹为观止。(作者:逆魂笑笑生)。
我个人的感受是,在排乐队和演出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被乐队“感动”着,因为每次好不容易轮到我诠释旋律,乐队随后跟着一拉齐奏,那效果那音色那气势,瞬间把钢琴淹没掉,渣都不剩。如果找拉三作对比的话,拉三的钢琴可以说是“战场指挥官”一样的大将角色。我们可以从两首作品第一乐章的高潮部分可以看出,拉三的乐队和钢琴直接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互相帮衬,气氛层层递进。拉二的高潮则不同,需要钢琴100%的气势,120%的高音,150%的坚韧手指和200%的甩的出波浪的飘逸秀发,才有可能能勉强跟乐队的弦乐家掰掰手腕,都不需要劳铜管们的大驾。
像柏林爱乐一样,好到连他们的场务都知道你会怎么弹的乐团不多。在演出时,比起钢琴自己本身,和指挥甚至乐队的交流也同样重要,正所谓大家互相帮忙,携手进退。这样对于听众来说,也能较容易体会到“立体”的音乐的感染力。在室内乐范围,演出是一般没有指挥的,所以在追求音响效果和乐思的一致性上,乐手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在协奏曲里,虽然我们有了统领大局的指挥,其实也并没有减少声部之间的互动感。因为良好的互动能使作品的不同线条更好的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上也能较好的带动听众。
演出视频
2018年2月7号
协奏乐团:北德州大学交响乐团
指挥:大卫·伊特金
版权所有: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录音部 2018-2019
往期回顾:
1. “Chamber”的由来——重奏室内乐(Chamber Music)的小历史
2. 还有这种操作!——海顿的“普鲁士"弦乐四重奏与新国王的金戒指
3. “伦敦这雾,厚的都能当酱抹在面包上!”
作者简介:
周宁
北德克萨斯州大学钢琴表演在职博士
旧金山音乐学院钢琴独奏硕士,重奏室内乐艺术家文凭(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独奏硕士,学士
钢琴独奏和重奏领域都获国际国内大奖
旧金山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重奏室内乐艺术家文凭(钢琴)的中国人
第三届美国柯特曼重奏室内乐大赛第一名
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大赛半决赛奖,深圳国际协奏曲比赛决赛奖